教育部将发布人工智能教育白皮书,AI如何赋能教育变革?
来源:广搜网 日期:2025/3/31 20:14:27 浏览次数: 我要收藏
教育部将发布人工智能教育白皮书,AI如何赋能教育变革?
3月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看望了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他指出,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
教育数字化是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引擎。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列为十大任务之一。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首场“部长通道”接受采访时表示,人工智能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带来重大机遇,教育部将发布人工智能教育白皮书,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数字化时代、智能化时代的素养和能力。
不久前,时隔六年再次召开的上海教育大会提出,深入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适应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产业领域的发展需求,解决人才教育供给与科技创新领域需求端之间的“供需适配”问题。在数字技术成为教育变革推动力量的背景下,上海作为全国首个教育数字化转型试点区,正在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数字孪生等新兴技术赋能教育变革。
数字化“重构”创新教育教学生态
为满足人才培养需求和学生多样化学习需要,上海率先将《人工智能基础》纳入义务教育阶段地方性课程,积极支持包含中职校在内的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广泛开展数智教学实践与体验。上海通过数字化的“三个重构”推动学习革命,扩大数智教育应用覆盖面。
1.虚实融合的空间形态重构
上海在加快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正在分阶段推进“数字孪生校园”试点,即凭借物联网(IoT)、大数据、人工智能(AI)、3D建模等技术,构建与物理校园完全映射的虚拟化数字空间,进行校园全要素、全流程的实时动态仿真与智能管理。
数字孪生技术所构建的智慧学习空间,可实现物理校园与虚拟空间的深度融合。如上海交通大学“元宇宙课堂”的虚拟仿真教学,让学生能够进入专属的网络学习空间,使用数字孪生形象听课学习。上海大学试行校园元宇宙学习场景应用,学生可以用数字分身的3D身份在数字孪生校园注册、认证。华东师范大学打造用于训练“未来教师”教学技能的“数智人教育元空间”,师范生完成线下学习,在空间里则可针对不同类型的虚拟学生开展模拟实习。
2.资源供给的生态化重构
教育系统通过加快促进资源的整合和优化,减少教育过程中的重复和浪费,实现教育数字化“从工具到生态的变革”。
基于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顶层设计,上海积极推进地方性智慧教育平台建设,实现资源共享与互补。智慧教育平台汇聚了优质教育资源,集成AI生成的个性化学习路径规划、跨学科知识图谱和动态更新的数字教材库,为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以上海开放大学为例,通过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智慧教学平台及“开放学习元宇宙”应用场景,聚焦资源融合、体验优化和数据驱动,向学习者提供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终身学习环境。
3.教育教学模式的范式重构
数智化背景下教育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形成教师—家长—学生多元主体“共生进化”文化基因的生态培育模式,其中既包括教师和家长角色的转变,也涵盖学生身份的升维。教师从“权威讲授者”变身“场景设计师”,如上海交大医学院的“元宇宙手术台”,医学院学生在数字孪生系统操作“虚拟手术台”,实时反馈器械操作精度,允许学生无限次试错,实操评分精确到0.1毫米。
教育正在从“塑形”转向“赋能”,教师和家长将更多地扮演引导者的角色。AI工具借助新的交互形式和系统数据分析,帮助教师迅速了解学生的学习特质和思考脉络,经由搭建思维导图和复现动态思维导图,让学生的思维可视化。学生在自主思考过程中创新天赋得到激发,综合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得提升。
解决人才教育与科技创新的“供需适配”问题
为了适应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产业领域的发展需求,解决人才教育的供给与科技创新领域的需求端之间的“供需适配”问题,需要加速学科调整布局、优化课程设置,进一步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打通“技术—文化—人才”协同链
以探索人工智能新范式为抓手,政府、企业、学校各自采取了一些举措。比如,徐汇区于2022年就将“元宇宙”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漕河泾“元创未来”元宇宙产业创新园集聚了中外4900多家企业,在元宇宙设计的各大技术领域内拥有了一批顶尖研发机构、100余家相关重点企业;闵行区大零号湾、紫竹国家高新区、马桥人工智能园区等集聚度较高的产业科创带,致力于数字经济前沿技术在新产业的应用升级。上海本土企业米哈游的原创IP游戏产品《原神》,巧妙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元素,在全球的用户数量过亿,曾登顶56个国家和地区的游戏畅销榜。上海交通大学今年将扩招150名本科生,扩大人工智能等学科领域招生规模。
未来,要进一步解决人才教育的供给与科技创新领域的需求端之间的“供需适配”问题,一方面在教学中要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创业平台,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
2.布局特色优势学科专业集群
根据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设要求,针对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人才需求,加速学科调整布局、优化课程设置以及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上海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围绕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规划,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多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加强前瞻布局、深化学科交叉融合,打造特色优势学科专业集群,如人工智能、大数据、集成电路、机器人、智能制造等专业。
教育领域的这些变革不仅有助于提升个人的职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更将为城市的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持续提升提供有力支撑。
3.为AI使用设置必要的防火墙
在充分利用人工智能赋能教学模式和科研范式变革的同时,也要注意防范因滥用AI引发诚信和道德风险,为此要设置必要的“防火墙”。比如,上海交通大学发布了《关于在教育教学中使用AI的规范》,将高等教育教学领域的规范要求融入“AI+教育教学”改革全生命周期。复旦大学则发布了《复旦大学关于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使用AI工具的规定(试行)》,明确了在本科毕业论文中AI工具的使用范围与原则等。这些都是为AI更好赋能教育教学保驾护航。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