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专家谈|科技小院: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引擎
来源:广搜网 日期:2025/3/31 20:14:36 浏览次数: 我要收藏
“三农”专家谈|科技小院: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引擎
中国农业大学
中央一号文件历来是指导“三农”工作的纲领性文件,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沿袭了这一传统,进一步加大了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持力度。文件中特别提到的“科技小院”,成为今年政策关注的焦点之一。自2009年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院士团队在河北省周曲周县创建了全国第一个“科技小院”以来,这一创新模式逐渐发展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明确提出“推广科技小院模式,鼓励科研院所、高校专家服务农业农村”。2025年,这一模式再次受到重点关注,文件明确指出要“支持科技小院扎根农村,助农惠农”,突显了科技小院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关键作用。
为何中央一号连续两年强调科技小院?
“科技小院”是一种将研究生扎根生产一线,与农民、企业和政府“零距离”开展科技创新、技术服务和人才培养的“政产学研用”的综合实践平台。其核心特点在于将科技、教育与人才培养融为一体,实现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乡村实际需求精准对接,促进了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的结合、科技创新与生产应用的结合、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的结合。科技小院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具有灵活性高、多主体协同、多学科交叉等特点,技术转化成效良好,人才培养效果显著,产学研用多方共赢,绿色转型动能强劲,现已成为各级部门开展“三农”科技服务工作的重要平台和有效抓手。中央一号文件连续两年强调科技小院,并对其表述从2024年“推广科技小院模式”到2025年“支持科技小院扎根农村”,凸显了科技小院在农业农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国家对其更高期待。这一变化表明,科技小院已从推广阶段转向深度扎根农村,旨在通过科技赋能、人才培养和产业融合,全面助力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
科技小院支撑乡村人才培育和发展的机制
科技小院将研究生培养置于田间地头的实践场景中,突破单一学科教育的限制,通过校内外多元导师指导和长周期培养,助力复合型创新人才的成长。同时,通过“干中学、学中干”的模式,培养高校科研人员和研究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造就既懂理论又善实践的高素质人才。通过适应性技术创新和社会服务,提升本土科技带头人的综合素质,培养了一批接地气、带不走的“土专家”,增强了乡村自我发展能力。最终,通过教育、科技与人才的深度融合,形成了“人才支撑发展,发展反哺人才”的良性循环,为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撑。
随着科技小院模式的不断推广,未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将进一步深化。科技小院不仅仅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孵化器”,更是乡村人才培育和产业升级的“驱动器”。通过持续加大对这一模式的支持,中央一号文件为科技小院的发展提供了更加明确的政策保障,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的科技动力和创新活力。未来,科技小院需进一步深化科技赋能、强化本地人才培养、推动产业融合,并在政策支持下形成长效机制,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