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龙抬头,春暖花开好兆头
文/秀才
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是龙头节,这一习俗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二月二与惊蛰节气相近,这一天百虫醒来,龙也不例外。龙在秋分的时候潜入深渊,静静蛰伏。越过冬天之后,随着天气转暖,在二月二这天,龙在深渊抬头。开始活动身体,准备在春分登天。所以,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之说。
龙是远古图腾,后来逐渐演变成中华民族的象征。全世界的华人都称自己是龙的传人。农历二月二,中国人用“龙抬头”的说法,暗示新的一年即将开始,人们舒展筋骨,振奋精神,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去。龙就是中国人的脊梁。某种程度上说,从远古图腾到《易经》,龙从一种有形的图腾转变成了中国人精神的象征,龙象征刚健、自强、变化、厚德利生……二月二,龙抬头。老祖宗定下这个节日,就是让后代子孙不忘龙的精神。 谚语说:“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二月二,又称“春耕节”、“农事节”,随着龙抬头行云布雨,春耕开始,一年的农事活动开始了,人们要靠勤劳的双手来创造幸福的生活啊。
土地是人类居住生活的场所,是人类获取衣、食、住、行等生存资料的最重要来源,因此,先民很早就有对土地的原始崇拜。二月二是土地神(俗称土地公公)的生日,古人在这一天祭祀土地神。土地公公是很受民间喜爱的神祇,过去几乎每个村庄的附近都有土地庙,土地庙都不高大。传说当初土地公公问玉皇大帝:“我的庙可以盖多高?”玉帝说:“你把箭能射多高,就盖多高。”土地公公有点贪心,把弓弦拉得太狠,断了,箭没射出去,就落了下来,于是他和土地婆婆只好住在村头半人高的小庙里。所以,人们到土地庙祭祀时,应该提醒自己,不可贪心!土地是财富之本,所以二月二作为土地公公的生日,在历史上还曾经是“迎富节”,和正月初六的“送穷日”相对。这些习俗无不体现了人们追求生活幸福美满的愿望,日子就是在自尊自重、行善积德、辛勤劳作中有了盼头!
民谚说:“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龙头节,也是春耕节。龙王行云布雨,是农耕最重要保障。《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千百年来,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用他们的勤劳和汗水,代代相传,生生不息。人们也土地的滋养中懂得勤劳与努力,他们自强不息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易经》里讲“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像龙这样的生物,在严酷的寒冷之下,也懂得先委屈自己一下,为今后的发展默默蛰伏,积蓄力量。乾卦中的潜龙勿用,指得就是此时的状态。没有厚积,就没有薄发。任何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若是时运不济,不妨耐心扎根。
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人们正月里没剃的头发,趁着龙抬头的日子剃掉,让自己精神焕发。春天也容易困乏,剃掉头发,也让人头脑清楚。“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因为百虫都属于龙的部下,所以人们借着“龙抬头”的日子来驱虫。《易经》里讲:“损益盈虚,与时偕行”。春来草自青,秋来叶纷落,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遵循自然,应时而作,和天地万物同声共息,才是真正的和谐。
《易经》上说,君子乾乾,夕惕若。一天到晚都要心存警惕,好像有危险发生一样,只有这样才能摒除危险。古人讲,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就是这个道理,一个谨慎的人很少出错,也必定能够平平安安,成就一定的事业。
龙飞得太高的时候,就要开始下落。这个世界上有进,必然有退,有获得就必然有舍弃。人生在世,必须懂得进退取舍的道理。人生懂得进退,方能成就辉煌;懂得取舍,才能淡定从容。远古时代,各个部族联合在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前身。由于各个民族的图腾不尽相同,所以就各取一部分,组成了龙。故而从外形上看龙不但集合了鱼、鳄、蛇、猪、马、牛等动物。还身负风雨雷电等天象。而这正是龙海纳百川、团结凝聚的精神。
在古人心中,龙上能入天,下能潜水,并且善于变化。《三国演义》中,罗贯中通过曹操之口,概述了龙的特点:“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这告诉我们,做人做事要懂得变化,变通。《周易》上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可以说是人生至理。
自古以来,人们就相信龙有征瑞的神性。作为吉祥嘉瑞的神物,龙能给他们带来绵延多多的幸福和好运,能为人间播撒甘霖。正是从这两层意思上讲,我们说龙的精神也是造福人类的精神、厚德利生的精神。
【作者简介】
齐西鹏,笔名秀才,男,1978年7月生,西安理工大学硕士,菏泽市委党校。
壹点号 静雅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