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不会取代教师,但会淘汰因循守旧者”
来源:广搜网 日期:2025/3/31 20:14:41 浏览次数: 我要收藏
“AI不会取代教师,但会淘汰因循守旧者”
在美术教室里,教师沈蕾正指导学生使用deepseek、稿定ai、journey等ai工具进行定格动画制作。随着提示词输入,大模型即时生成设计图稿,学生再结合传统彩泥工艺创作定格动画。沈蕾告诉记者,ai工具的加入显著提升了她的备课效率,以往耗时一个月的课程设计工作,如今仅需一周即可完成,而她则可以将更多精力集中于课堂上的因材施教。
在莘松中学,ai赋能下的课堂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教师、学生与ai大模型的多元互动重塑着课堂生态。莘松中学党委书记张建国介绍,“学校正积极引入ai融合课程,开辟ai体验区,为学生创设接触和使用ai的场景。同时,引导教师熟练掌握ai工具,鼓励将其用于教学设计和学生指导,提升教学质量”。
面对“教师是否会被ai替代”等话题,在开学前夕,学校就组织全体教师围绕ai在课程设计、教师备课、教与学方式的改变、命题评价、学生心理等方面,开展了一场由deepseek引发的头脑风暴,并形成共识:ai技术替代的是工具,可以助力于教学的各个方面,但情感联结与价值引领永远需要真人教师,教育的本质仍是育人。在算法世界中,德育与情感教育更显珍贵。
“ai不会取代教师,但会淘汰因循守旧者,这也启发教师,需要像当初应对信息时代一样,应对如今到来的ai时代,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从‘知识教授者’转型为‘学习架构师’,同时要比以往更为关注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张建国总结道。
国产ai大模型deepseek爆火之时,ai也愈发融入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中,引发着他们的深度探索与思考。
七年级学生周昱朗在学校的信息技术课上接触了“ai创想家”平台,该平台以闯关游戏的形式引导学生一步步学习python,“枯燥的代码变成了有趣的闯关游戏,每一关我们都会学到一个新的编程概念,比如循环、条件判断,甚至还有简单的ai算法。”周昱朗畅想道,“我觉得ai在学校里的应用还可以更有趣一些,可以用在语文、美术各个课堂上,成为我们的创意伙伴,帮助我们打开新思路。”
“在人工智能课上体验ai图生图技术时,最让我震撼的是输入文字或图片后,瞬间生成视觉作品的奇妙体验。”七年级学生顾嘉朔深刻感受到了ai为学习和创作带来的便利与启发,同时也引发了对原创的思考,“ai可以激发我们的创造力,为我们提供灵感,但我们也要学会用批判性思维去看待它。”
“希望学校能引进更多像‘ai创想家’这样的智能平台,让我们未来的学习,在与ai伙伴充满鼓励和趣味的互动中,把知识变成手中的魔法。”“我想用ai解决我们学习上的痛点,因为每一个人的学习进度、知识掌握程度有差异,老师们特别需要一个‘因材施教’的系统。”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学生们对于ai在校园中的应用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和构思。
张建国清晰地意识到,孩子们对新技术的敏感度、接受度可能比老师更快,同时学生使用ai写作业的问题也引发了教育者的担忧,“我们鼓励学生使用ai完成探究式作业,比如完成一个项目、一次探访等,但同时,也需要关注学生过度依赖ai的行为。所以一方面要管理好学生接触手机的时间,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在校内设立ai体验场景,引导学生学会正确使用ai,培养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数字时代公民”。
面对四校区、超百个班级的办学规模,莘松中学采用人工智能数据分析系统助力精准教学,优化学校大体量大规模的教学管理。据介绍,这个系统可以汇总分析学生学习数据,优化学校各级各层教学质量分析,帮助校长、年级组、备课组等不同层级及时发现、诊断问题,进行精准的教学调整,从而更好地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诊断报告和学习建议。
“下一步,我们将开展教师‘ai工具链’培训,覆盖教学、德育和心理辅导;每个教研组开发2—3个ai融合课例;开发ai心理助手,建立预警—干预机制;引导学生探讨技术边界,培养数字时代公民素养。我们的目标是尽快形成可复制的‘莘松经验’,提升教育质量和学生素养。”张建国谈道。
#校长谈ai
莘松中学党委书记 张建国
教育者要有“反脆弱”思维——越是技术狂飙,越要坚守育人本质。ai不是洪水猛兽,而是帮助我们实现“因材施教”千年理想的杠杆。这场变革中,没有旁观者,只有破局者。ai的出现,将推动教育从“标准化”走向“个性化”,从“知识输出”走向“能力培养”,从“封闭式”走向“开放式”。如果还按照老的套路出牌,学生可能无法适应未来的社会。
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ai或许在“授业、解惑”方面可以发挥强大的作用,但“传道”是ai无法取代的,“传道”体现在价值观引导、思维培养、情感联系和社交沟通等各个方面。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互动、师生之间的信任关系以及教师对学生个体差异的细腻洞察,都是ai难以企及的。正是这种独特的人文价值和教育使命,使得教师在ai时代依然不可或缺,但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ai不会取代教师,但会淘汰因循守旧的教师。对于教师而言,要主动成为ai的精准使用者,使用ai高效完成教学任务,反思与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精准制定教学方案,实现自身专业发展。对于学校而言,则要立足学生发展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沟通协作能力、社会责任感等,这些都是ai无法替代的能力,我们要帮助学生成为能够适应未来社会、驾驭ai技术且全面发展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真正适应数字时代的有能力、有担当、有情怀的未来公民。
往期链接:
ai+教育=?看闵行这所中学解锁ai教育新场景
记者:宿铭珊 苏子玥(实习)
初审:赵若楠
复审:姚怡莹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点击图片查看)
上观号作者:今日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