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锦春:中央一号文件首提农业新质生产力 加快破解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难题
来源:广搜网 日期:2025/3/31 20:14:44 浏览次数: 我要收藏
缪锦春:中央一号文件首提农业新质生产力 加快破解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难题
中国经济时报
■缪锦春
2月23日公布的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吹响了乡村全面振兴的号角。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用“改革”这个法宝来破解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难题和挑战,从而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改革意味浓厚。特别是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要求。
2023年7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以全新视野深化了党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构成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2024年7月召开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进一步强调,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为完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指明了方向。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又对农业新质生产力首次提出了要求。这是当前抓好“三农”工作的关键之举,也是我国实现从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的必答题。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给“三农”工作提出了纲领性要求,笔者认为,需要把握好以下三个重点。
一是构建适应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型农业生产关系的调适路径,贯彻新质生产力理论的生成逻辑和内在规律。
在总体原则上,首先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保证农业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性质;其次,要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立足国情实际,构建符合我国实际国情、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农业新型生产关系,真正做到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再次,在构建农业新型生产关系的过程中,要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努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重点问题,同时尊重农民首创精神,吸收广大农民群众的智慧。
二是运用科技创新催生农业的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夯实科技引领新质生产力核心要素。
颠覆性技术的推动、数字技术的运用以及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的转型升级都是农业科技创新的一部分。农业新质生产力,科技要打头阵。从良种到良机,再到良技,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瞄准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快攻克一批突破性品种”以及“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这些靶向精准的“点题”,找准了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突破口,也凸显破题、答题的紧迫性。因此,应深入认识科技农业对实现高水平农村发展的重要意义,丰富农业科技强国内涵,强化新质生产力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
三是协调农业全局与部分、长期效益与短期效益的关系,把握“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关键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这段话蕴含丰富的辩证思维,如“立”与“破”的辩证关系、“新”与“旧”的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等,为规避忽视主客观条件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误区、促进新质生产力科学有序生成提供了根本遵循。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内涵比较丰富,因此,各地都要把握住这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在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上要抓好顶层设计,从制度层面、政策层面来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差异化、个性化的策略,来支持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由于各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现实条件不同,不允许平均主义式地发展新质生产力。就现实条件来说,相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而言,经济发达地区技术、人才条件优越,新兴产业资本集中,在“高精尖”技术产业的发展上具备巨大优势,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前沿阵地。而对于经济社会落后、基础设施陈旧地区,譬如西部地区或贫困山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也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完全可以利用现有条件蓄势待发。有的地方依山傍水,生态环境优质,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宝贵的自然财富,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就是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筑牢自然根基;有的地方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人文气息,可以发展旅游业新质生产力,使文创产品融入科技因素,形成文化新质生产力等。因此,经济欠发达地区也可以有所作为,不应置身事外,致使农业新质生产力滞后发展。最后,农业新质生产力还要要实现东部补偿西部、城市回馈乡村、工业反哺农业。要通过转移支付提供资金支持、派遣技术人员提供技术援助、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和先进技术设备等方式,推进新质生产力从东向西、从城市向农村、从工业向农业领域普及,逐步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以科技进步促进共同富裕与乡村全面振兴。
(作者系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特约研究员、苏州大学商学院教授)
图片来源:摄图网授权
总 监 制丨王 辉 车海刚
监 制丨陈 波 王 彧 杨玉洋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陈姝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