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元债务清了,企业脱困重生!
来源:广搜网 日期:2025/3/31 20:14:48 浏览次数: 我要收藏
亿元债务清了,企业脱困重生!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余建华 赵晨尧
“我现在是无债一身轻,公司的经营也蒸蒸日上,是你们的努力,让我和公司熬过了最艰难的7年时光!”
近日,当浙江省诸暨市人民法院执行局局长傅铁军回访某化纤公司时,总经理杨某指着车间轰鸣的生产线感慨万千。
这家曾深陷担保链危机的企业,在诸暨法院的善意执行下,历时7年完成亿元债务清偿,其自主研发的抗菌消臭包覆纱更成为行业“隐形冠军”。
商机转危机,企业面临困局
2003年,杨某创办了诸暨市某纱厂和某化纤公司,主营氨纶包覆纱生产销售。得益于正确的市场定位和决策,公司销量连年翻番、蒸蒸日上,他也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企业家。
2016年4月,在“市场红利”的刺激下,杨某准备再搏一把。“那时我们的发展势头很好,所以想通过互保的方式融点钱,让企业再上一个台阶。”杨某还记得曾经的踌躇满志,“我们前前后后一共签了12份担保合同,向银行借了1亿元,准备大干一场。”没想到的是,几个合伙的朋友不断地投资扩建,却因没有及时调整战略,导致企业经营不善,纷纷因资不抵债而破产。
2017年6月,杨某收到诸暨法院的一审判决书,因其作为担保人,需连带偿还各家银行本息共计1亿余元,一腔热血的投资不想却成为一场“生死劫”。“我当时感觉天都要塌了,他们倒闭了,所有债务全压在我身上。”
此后,杨某的案件陆续进入执行程序,其名下公司、银行账户及各类资产开始被轮流查封扣押,债权人也纷纷来法院要求将企业名下的资产变现。
昔日风光无限的企业,现今却要背负巨额的债务压力,更无法支付职工工资。被迫走到了“绝望”边缘的杨某愁白了头:是与其他合作伙伴一样选择破产了之?还是为了半生心血再努力一把实现破局?
困境中寻破局,善意查扣显生机
1亿元欠款,每天的利息如滚雪球般增加。在巨大的压力之下,杨某找到了傅铁军,“我不想破产,不想做老赖,我愿意立下‘军令状’,再苦再难也把钱还上。”
面对巨额的执行标的额,是单纯“一执了之”还是“善意查扣”为企业留下生机,成为了案子破局的关键。
为保障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了解到杨某积极履行的意愿,傅铁军立即带领团队对杨某公司的涉诉涉执情况审慎审查评估。“企业架构较为成熟,若企业能维持正常经营状态,预计每年仍能创造出上千万利润,8至9年就可以还清所有欠款。”拿到评估结果的傅铁军也有了信心,“只要做好申请执行人的工作,促进执行和解,就有机会让‘诚实而不幸’的企业‘东山再起’。”于是,在专业法官会议对杨某企业涉执行案件全面研判后,执行团队立即与申请执行人逐个当面沟通,高效推进执行和解工作。
企业要重生,银行金融部门的帮扶也必不可少。为此,傅铁军帮杨某与诸暨市金融办(原)、银行业协会等多部门沟通,“2015年,我们跟市金融办、银行业协会联动,与诸暨20余家银行机构共同签订《银行同业临时解除司法查封公约》,主要目的是帮扶企业,化解企业因抵押物被查封无法正常银行转贷的问题。这与杨某现在的情况十分相符。”
经多次的调解会议、执行方案商讨修改……诸暨法院最终确定了执行计划——对化纤公司采取“活封”“活扣”措施,即不封停生产线,优先保障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立即依法高效拍卖杨某名下不动产;同时慎用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对杨某不采取一刀切的“限高”措施,要求其按照具体方案每月按约按时还款。
“搭上我这条命也绝不辜负法院和政府对我的信任!”在签下和解协议后,年过五十的杨某坚定信心走上还款之路,他每天带着工厂的化纤材料东奔西走,四处谈合作。“把债还完”是他的口头禅,也成了很长一段时间里他的人生信条。他干劲满满,厂里“活封”的生产设备成为推动企业正常运营的“发动机”,不停摆的化纤公司开始回归正轨,逐渐盈利。
绝境中重生,企业再创佳绩
企业生产经营正常了,但要偿还1亿元的债,没有新的技术支持,靠“吃老本”是遥遥无期的。
“既要保住企业原有的生产能力和造血功能,也要扶持新的增长点。”对此,诸暨法院又积极对接诸暨市企业风险化解处置中心,为杨某成立主攻抗菌吸湿功能的高端化纤新材料公司牵线搭桥,最终研发出的“抗菌﹢消臭包覆纱”专利成为行业内的“独一份”,源源不断的订单纷至沓来。因看好新公司发展前景,诸暨一家投资公司还注入了3000万元产业基金,进一步帮助企业做大做强。
“8月汇入一笔95万余元,9月汇入一笔160万余元,10月汇入两笔共计280万余元……”执行干警在梳理案件时注意到,杨某每期偿还的金额日益增多,还款间隔也日益缩短,每笔欠款都按约定准时还上,从未拖欠。2024年4月,杨某将最后一笔款项打入还款账户,终于卸下了压在肩上7年之久的沉重“包袱”。
“希望我的事例能够激励广大企业家共同构建诚信执行的治理体系,让主动履行、诚信履行成为常态。”杨某说。
“诚信履行是重生的通行证。”如今的化纤公司车间里,“军令状”复印件与专利证书并排悬挂,见证着这场历时7年的法治救赎。正如诸暨法院党组书记、院长陈键所言:“执行工作既要彰显司法硬度,更要传递法治温度,让诚信企业家挺直腰杆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