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因病昨天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袁隆平院士带着对自己钟爱一生的杂交水稻事业的无限眷恋,永远地离开了人们,但是袁隆平院士的“种子”精神却永远地留在人们的心中,并激励着我们永远不断地向前迈进。
袁隆平院士一生用他的勤奋和忠诚践行了这样一句话:“我觉得人就像一颗种子。要做,身体、精神、感情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我们每个人的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人就是一颗种子,做人要做一颗好种子,好种子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他的话给人启迪,给人智慧,这就是,做人要做好种子,好种子才有好收获。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做像一颗种子,做人要做好种子,这就叫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什么样的种子就开什么样的花,结什么样的果,这个社会是公平的,老天也是公道的,有汗水就会有收获,有付出就会有回报,好人就会有好报。这就是种子的力量,好种子就会有好收获。
袁隆平院士之所以能够在研究杂交水稻上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就在于他是一颗好种子,他用他的勤奋和智慧为国人造福,为世人造福。
袁隆平院士曾说:“我有两个梦——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我愿为保障我国及世界粮食安全、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奉献。”袁隆平用他的“种子”精神改变了这个世界,他为14 亿中国人解决了吃饭问题,“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殊不知,为了研究杂交稻,实现他的人生梦想,袁隆平院士数十年如一日,付出了多少辛勤的汗水,90岁的高龄还在田间搞科研,他的精神无不令人称道和敬佩!
袁隆平的这粒“种子”精神是妈妈在他幼年时播种的,他妈妈的教诲让他受益一生,袁隆平回忆说:“母亲对我的教育影响了我一辈子,尤其是在做人方面,她教导我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她总说你要博爱,要诚实,我生在这样的一个家庭,是幸运的。”
正是母亲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播下这颗种子,19岁的袁隆平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西南农学院农学系,从此他也就踏上了杂交水稻研究之路,踏上了他改变世界吃粮之路,成为国人最敬佩的科技之星。
近些年来,袁隆平院士每年都会到三亚南繁基地工作三四个月,身体状况好的时候,他基本上是每天都会到田里查看穗数和谷粒大小、为研究杂交稻事业而辛勤地忙碌着,一个90岁的老人,还如此地忙碌他的事业,这就是“种子”精神。
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我们虽说不能都像袁隆平院士做出如此大的贡献,但作为一个普通的人,只要心中有了“种子”精神,做人要做一颗好种子,如此也就能自觉地从严要求自己,做好自己的事,干好自己的活,成为一个最好的自己,这就是种子的力量,做人要做一颗好种子,这才是对袁隆平院士最好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