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龙丨从图腾到文化,我们如何成为“龙的传人”
来源:广搜网 日期:2024/6/30 23:50:55 浏览次数: 我要收藏
溯龙丨从图腾到文化,我们如何成为“龙的传人”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宋浩
龙年春节到了,农历甲辰年。日前,人口专家预测,龙年或出现生育小高峰。因为中国父母乐于让孩子生肖属龙,隐含着“望子成龙”的愿望。
传统婚礼中的面艺,造型为龙凤呈祥。视觉中国供图。
在中华文化中,龙是瑞兽,几千年来都是重要的政治、文化符号,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肇始的象征,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精髓的所在。那么,我们是如何成为“龙的传人”的?
对于龙文化的起源,民族学、历史学、考古学都有广泛深入的研究。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秦汉史学会理事朱子彦认为:“归根结底,龙是图腾”。那么,皇权之外,为什么龙在民间也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北京大学李零教授认为,除了上天,龙主要生活在水中,与江河湖海、水旱风雨关系密切,这对一个农业民族来说,至关重要。
【1】
图腾崇拜出现于母系氏族社会后期,与祖先崇拜分不开。在各式各样的图腾神话中,人类认为自己的祖先是某种动物。比如《史记·殷本纪》记载殷商人的祖先,是母亲吞了玄鸟的蛋后诞下的。“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殷商人以玄鸟为图腾。
红山文化中的玉龙(新石器时代后期,距今约7000年),1971年出土于内蒙古翁牛特旗,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图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以动物为图腾,在众多史前部落中普遍存在。再比如羌族的“羌”,图腾是羊;其他部落相关的蛮、狄等字中,虫、犬等偏旁也保留着动物崇拜的特征。原始的龙比较简单,以蛇为基本造型。在距今7000年的红山文化中,龙造型与蛇相似。朱子彦指出,文献记载中有伏羲、女娲“人首蛇身”的记载,“汉画砖上伏羲和女娲,蛇形尾巴紧紧地缠绕在一起。”
南宋 陈容《九龙图》(局部),现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在漫长的演变中,蛇图腾向龙图腾转变(也有学者认为龙图腾来自鳄鱼),龙渐渐有了更复杂的特征。到了宋代,龙的形象是“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宋]罗愿《尔雅翼》)
不同动物组合在一起,反映了氏族和部落不断兼并,国家逐渐形成。朱子彦教授说,“比如说,黄帝与蚩尤、炎帝之间发生战争,黄帝打败蚩尤就把南方的民族融合在一起,打败炎帝就把北方统一起来了。”以最强大的蛇图腾为主,“各个部落取出各自图腾——飞鸟、走兽、游鱼——外形最鲜明的部位,组合在一起,成为综合性的、虚拟的龙。”
从这一意义上,“龙”是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参与者和见证物。我们今天依然常提的“协和万邦”(出自《尚书》),含义上与龙图腾的形成是相通的。
【2】
东汉“骖龙雷车”画像砖拓片,原砖现藏于四川博物馆。《淮南子》提到,天上神仙以龙驾车。李白《行路难》“六龙回日”用的就是这个典故。
随着大一统王朝的建立,龙从早期的图腾崇拜进入帝王崇拜阶段,成为皇权的象征。秦汉是一个重要时期。北京大学李零教授在《龙年说龙》一文中说,《易经》首卦“乾卦”是天,卦辞有“潜龙勿用”“亢龙有悔”等。龙代表的就是天。
李零《十二生肖中国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0.6
秦汉以来,中国皇帝一向以真龙自居,俗称“真龙天子”。李零举例说,中国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称为“祖龙”。刘邦是平民出身,怎么办?“只好编个瞎话,假托‘刘累御龙’的神话,说他妈刘媪被蛟龙上身,才有了他。”(司马迁《史记》:“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汉文帝、汉武帝、唐太宗、武则天等,历代皇帝都借类似的故事以示“天命”,增强自己的合法性。日本遣唐使把这一套也学习了去,《扶桑略记》记载,宇多天皇(867-931)“即位之间,自干角山中,黄龙腾天。”
《遇皇后·打龙袍》,孟广禄饰演包拯。CCTV《空中剧院》资料图。
传统戏剧中有一出《打龙袍》,讲包拯奉李太后之命,责打宋仁宗。包拯不敢僭越,又不能违背太后之命,聪明的包拯脱下皇帝的龙袍,以打衣服象征打皇帝。
嘉业藏书楼。溥仪赐的九龙金匾,龙代表皇室。
今天走进故宫、颐和园,还能看到明清两朝留下来的众多龙的形象。据统计,仅太和殿中,各种纹饰中的龙就有13844条。浙江南浔的嘉业堂藏书楼,还有清逊帝溥仪赐的“钦若嘉业”九龙金匾。李零表示,晚期中国龙的形象,可以颐和园仁寿殿前的铜龙为例,拼凑了9种动物。
颐和园仁寿殿前的铜龙,爪为五爪。图源: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
在历代器物、绘画中,留下了不同时代龙的形象,无论是部落时代的简约、商周时的神秘、春秋战国时的多变,还是秦汉时的威武、魏晋六朝时的洒脱、唐宋时的华美、明清时的威严,反映着不同时代的时代气质和艺术风格,也都是中华民族多元多彩、和合共生的体现。
【3】
对龙的想象中,龙除了上天,主要生活在水中。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龙“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能上天兴云致雨,居住在深水中。李零解释道,由此可见龙与江河湖海、水旱风雨关系密切,对农业经济时期的中国至关重要。
央视86版《西游记》剧照,龙王的形象是“龙首人身”。
明清的古典小说中,对龙的想象更加瑰丽。《西游记》中,龙王掌管水族以及降水,“四海五湖、八河四渎、三江九派”都有龙王,甚至乌鸡国的井里还有井龙王。第九回中,泾河龙王接到玉帝旨意“辰时布云,巳时发雷,午时发雨,未时止雨,共得水三尺三寸零四十八点”,降水时间和降水量有严格要求,不能出半点差错。成书更晚的《封神演义》中哪吒闹海,也提到龙王负责“兴云布雨、滋生万物”。
以农耕文明为主的古代中国,能不能降水是决定丰收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民间信仰中,龙王庙也到处可见。据传北洋奉系军阀张宗昌,曾作《求雨》诗:“三天之内不下雨,先扒龙王庙,再用大炮……”
武汉景点龙王庙,始建于明初。
农历二月二“龙抬头”,又叫春耕节。朱子彦说,此时“二十八星宿”中“青龙七宿”升起,正逢惊蛰前后,阳气生发,雨水增多,万物复苏,体现着人们对春雨的期盼。南方地区至今流传着赛龙舟等活动,这些活动与农业生产、庆祝丰收关系密切,同时蕴含着齐心协力、团结奋斗、勇往直前的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遗产之一。
因为象征权力,龙有尊贵、威严、神圣、强大等特点,同时龙作为祥瑞广受喜爱,是出类拔萃、能力强大的代名词。古代科举考试中,如果一榜进士出现很多优秀人才,往往被称为“龙虎榜”。在成语中,龙争虎斗、龙蟠虎踞、龙潭虎穴、降龙伏虎、藏龙卧虎都是这样的含义,诸葛亮“卧龙”也是如此。
中式婚礼中,龙凤图案在礼服、梳子等用具上比较常见。视觉中国供图。
龙还与凤相对,龙的形象男性化、凤的形象女性化,传统婚嫁习俗中,龙凤花纹出现在花烛、服饰等处,代表了“龙凤呈祥”的祝愿。龙的形象大量存在于建筑、绘画、瓷器、丝织等艺术品中。
从图腾信仰到皇权象征,再到广泛的民间习俗,龙文化早已根深蒂固。
伴随着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崛起,音乐人侯德健的一首《龙的传人》也红遍大江南北,传唱40多年,寄托了中国人对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愿望。正如朱子彦教授说,龙文化的流行体现了炎黄子孙相传几千年的文化积累和文化认同,“龙文化的理念就是所有的炎黄子孙都是一家人,都有一颗中国心,都同有一个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