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广搜网 日期:2021/7/30 0:05:11 浏览次数: 我要收藏
来源:雨前产经观察(ID:yuqianguwen)
历史,要么重复,要么颠覆。
近日成都发布了《成都智能物联网产业规划(2021—2025年)》,计划在5年内建成全国智能物联网产业策源地和聚集地。
这不禁令我们想起另一份规划——《成都市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2)》。
两份产业规划发布相隔超过十年,其间成都没有出台其它物联网专项政策,从政策连续性角度来看,有着明显断层。
十年前,物联网还是个新鲜事物,成都率先布局,成立市物联网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风风火火铺开了一系列工作。
在成都大干快上物联网时,电子科技大学光电信息学院院长蒋亚东教授曾乐观判断:「中国的物联网发展,今后要看无锡和成都。」但他没有料到,成都押宝了物联网,却错失了移动互联网的黄金布局期。
十年后,物联网已成为老生常谈,成都再提布局。据成都市经信局副局长罗西临透露,这次也会像上次一样,成立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剑指打造千亿规模营收的智能物联网核心产业,并带动相关产业突破2000亿元。
为何成都要二次布局物联网?
让我们从产业发展脉络中,找寻回答这一问题的线索。
地方产业的布局逻辑,背后往往草蛇灰线、因果交错。谁能想到,十年前成都布局物联网的因,竟能追溯至大洋彼岸?
2008年,美国次贷问题越演越烈,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奥巴马走马上任,却要面对白人小布什留下的烂摊子。
怎么办?从历史中找灵感。
上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爆发了严重的经济萧条。克林顿政府上台后,提出「信息高速公路」国家振兴战略,计划用20年时间,耗资2000到4000亿美元,利用互联网革命建设美国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从而将美国带出了当时的经济低谷。
效果很不错。到克林顿卸任时,美国经济持续增长接近100个月,失业率创下过去24年来的新低,通胀率则落到了30年来最低点。
因为有过往的成功经验,制造经济增长点,自然而然成了美国政府摆脱经济危机的直接手段。但在2008年,美国互联网潜力已被挖掘得差不多了,奥巴马还能打什么牌?
总统只需拍板,策划则由幕僚负责。这次IBM抓住机会,把打磨了很久的牌适时递上。
2008年11月4日,奥巴马在选举中胜出。时隔仅两天,在纽约召开的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上,时任IBM总裁兼CEO的萨缪尔·帕米沙诺发表了题为《智慧的地球:下一代领导人议程》的讲话。
奥巴马与IBM前CEO萨缪尔·帕米沙诺
他谈到:「首先,高科技使用越来越普遍……其次,传感器已被植入整个生态系统……最后,所有的事物都变得智能:现在计算模式可以掌控日益激增的最终用户设备、传感器和传动结构,并将它们与后端系统连接。通过与高级的分析学相结合,那些超型计算机可以将成堆的数据转换成可以指导行动的智能,使我们的系统、流程和基础结构更高效、更多产,反应更快——一言以蔽之,更加智能。」
现在来看,这段话就是在讲物联网与云计算相结合的模型,说明IBM对自己后来究竟要做什么,还是相当明白的。
帕米沙诺在讲话中指出,「很明显,思考一下今天世界发展的动力,我们就知道很有必要更智能更高效地工作——尤其当前我们都在寻找新的投资点来推进经济增长,努力使全球经济摆脱衰退的趋势。」
只是单纯讲话,很难引起重视,于是IBM采取了直接行动。2009年1月,帕米沙诺向奥巴马政府过渡团队建议,如果政府在智慧地球涉及到的领域投资300亿美元,将有望为美国创造超过90万个工作岗位。
建议很快就得到正面回应。1月20日,奥巴马宣誓就职,1月28日,奥巴马在和美国工商领袖举行的圆桌会议上提到了智慧地球,并在会后发表讲话称,经济刺激计划还将投资于宽带和新兴技术,这些是美国在新世纪保留和重建竞争优势的关键。
聪明人都明白,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所以奥巴马选定的经济增长点,不止物联网,还有新能源,但这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美国押注智慧地球的新动态,很快引起了中国方面注意,当然这背后离不开IBM自己的推波助澜。
2009年2月24日,IBM在中国北京以「让我们点亮智慧的地球」为主题,揭开2009年度IBM论坛序幕。与此同时,一则短片在中国电视台与互联网圈大量传播——「智慧的电力、智慧的交通、智慧的食品、智慧的基础设施、智慧的零售,加上智慧的你,如果将这些所有的一切整合起来,那么人们将得到更加快乐的生活……」
IBM大中华区前首席执行总裁钱大群,在IBM论坛2009上阐述何为「智慧的地球」
两个多月后,IBM又发布了《智慧地球赢在中国》计划书,正式揭开 IBM智慧地球中国战略的序幕。
假如智慧地球在中国成功落地,中国人是否会得到更加快乐的生活,我们不得而知,但至少作为美国人的帕米沙诺肯定会很快乐。为了做好中国生意,他甚至还取了一个中文名字——彭明盛。
局势在往彭明盛喜闻乐见的方向发展:
2009年8月,中国高层领导在无锡视察时指出,「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迅速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或『感知中国』中心」。
时隔不久,时任工信部总工程师的朱宏任在中国工业经济运行2009年夏季报告会上表示,物联网是一个新概念,工信部会同有关部门将通过更进一步的研究加以明确,然后确定一些支持政策。
同年11月1日,集聚产业链上40余家机构的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成立。11月3日,中国高层领导发表了题为《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首度提出发展包括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科学、生命医药、信息网络、海洋工程、地质勘探七大战略新兴产业的目标,并将「物联网」并入信息网络发展的重要内容。11月12日,中国科学院、江苏省和无锡市签署合作协议成立中国物联网研发中心。
次年3月,「物联网」首次写进了中国政府工作报告。
中国正式入局,眼看IBM的如意算盘就要成了,局势却陡转直下。
其实物联网并非新词。如比尔盖茨创作于1995年的《未来之路》中,就描绘过物联网场景,十年后国际电信联盟发布《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使用了物联网一词。
但这些信息仅限于科技圈内部传播,而IBM的一番折腾,让全世界目光聚焦在物联网和云计算这两个智慧地球关键技术上。
关注的下一步就是行动。2009年,欧盟发布《物联网战略研究路线图》,韩国发布《物联网基础设施构建基本规划》,2010年日本制定「智能云战略」……一时间,几乎所有国家都看出了物联网就是未来。
在各国汇聚而成的潮水中,中国没有理由逆流而行。
那段时间,感知中国、物联网等热词频繁出没于中国主流话语圈,IBM更是加紧在中国推广智慧地球概念,游说各级政府采用,其中一大重点便是四川。
彼时汶川大地震刚过去一年,四川正着力打造西部交通枢纽,四川不少城市正在抓紧灾后重建。而IBM已在四川扎根多年,1996年就在成都设立了分公司,2006年更是将IBM全球服务执行中心落户成都。成都分公司是IBM大西区的总部,也是IBM在中国西部拓展的支点。
IBM的中国城市野望
一有拨款预算,二有建设需求,三有历史合作,四川是IBM最为理想的目标客户。因此IBM高度重视,派出大中华区首席执行总裁钱大群。
钱大群来自台湾,1977年就加入了IBM,在担任一系列高级职务后,于2007年被任命为IBM大中华区首席执行总裁,掌管IBM公司大中华区包括中国大陆、台湾与香港三地的销售、研发、采购、运营等业务,是推进IBM智慧地球战略在中国落地的主要操盘手。
在钱大群的计划里,四川相当重要。经济观察报发表于2009年3月的一篇文章中,详细讲述了钱大群是如何抽调精兵强将,把业务触角深入到中国的非一线城市,特别提到IBM瞄准了四川几个城市灾后重建的重大机会。
其实IBM早就在布局了。2009年1月16日,IBM中国公司通过大宗交易方式受让四川长虹电子集团有限公司2967万股股份,交易额为10,799万元,由此成为了四川长虹第二大股东。
随后1月20日,四川长虹与IBM签订战略合作备忘录,表明IBM对长虹不仅仅是财务投资,而且将在经营层面同时进行合作,同时希望运用科技的力量共同推动灾后重建。巧合的是,这一天,也是奥巴马的宣誓就职日,而在这个时间节点,智慧地球战略还尚未正式亮相。
四川长虹与IBM签订战略合作备忘录
IBM在下一盘大棋,而四川,则成了棋盘上的必争之地。
其实自2009年开年,IBM就有游说四川各级政府采用自家方案的动作了,而到了2009年8月,中国高层领导考察无锡提出「感知中国」后,IBM大中华区老大感觉时机成熟,于是亲自出马,务求一锤定音。
于是借着用友举办「2009年经营与管理创新年度峰会」的契机,钱大群来到成都,和四川省领导面对面交流。根据资料,当时参加IBM交流会的政府部门,包括四川省政府、省发改委、省信息产业厅及成都、绵阳等地的信息管理部门。
具体聊了些什么,现在已很难知晓。不过面对记者采访,钱大群倒是留下了一段很有意思的话:「四川现在最有条件建设『智慧的城市』。重建正在进行中,许多城市发展都需完善;如果发展太完善了,要推倒重来,那就太难了。」
然后?没有然后了。
IBM在中国推智慧地球的时候,包括四川在内接触了20多个省市,但绝大部分项目如泥牛入海,再没有后续进展的公开消息。
所谓乐极生悲。在物联网写入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后一个月,彭明盛的笑容就变僵硬了,因为时任工信部部长的李毅中来了个当头棒喝。
李毅中在2010年4月召开的经贸形势报告会上指出,通过传感网和互联网的应用,「智慧地球」虽能大幅提高效率,但:
「美国试图用它的信息网络技术,小到控制一台计算机、一台发电机,大到控制一个行业,控制各国的经济。所以,对于外国这些新的理念和新的战略,我们既要有启迪,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也要提高警惕,不能受制于人。」
此话一出,IBM在中国各地推进的智慧地球相关项目立刻停摆。
事后分析彭明盛提出智慧地球概念的那次讲话,除了暗示物联网有带动全球经济复苏的潜力外,还有一句话值得玩味: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这种大背景下,投资和工作不仅仅只是流向可提供成本利益、技能和专门技术的区域,更重要的是,它将流向那些能提供智能架构的国家、地区和城市。」
在彭明盛眼里,中国和美国,谁是提供成本利益、技能和专门技术的区域,谁又是提供智能架构的国家呢?
而据说在工信部点名之前,中科院几位院士曾联名上书国务院,呼吁「国家命脉的系统不能由外企掌握」,这是其后IBM在中国推进智慧地球战略遭遇滑铁卢的导火索。
对信息安全的考虑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不排除对国有资产流失的担忧。所以各地政府与IBM的合作并没有实质上的推进,反倒是国内厂商容易获得支持。
扶持培育本土物联网企业,也符合「十二五」规划要求。于是在明白自己要做什么的IBM黯然退场后,中国冒出了一堆抢占市场的企业,包括贝尔信、神州数码、浙大网新、中软国际等,它们都不约而同以物联网和智慧城市的概念来包装自己。
譬如深圳贝尔信,就是一家智能安防企业出身。2010年,贝尔信董事长郑长春在业内提出「智能视觉物联网」概念,宣称「智慧城市」是「数字城市」的升级版本,「智慧城市」的组网方式就是「智能视觉物联网」技术。
很快,贝尔信就从一家单纯卖产品的智能安防企业,转型为「智慧城市」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并在全国大规模铺开,向政府推销产品。
郑长春曾向媒体袒露,「有许多市长问我,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表述智慧城市的核心理念。我说,我们就是着眼于政府的高端信息化,用大量的智能化手段打通信息孤岛,用来支撑政府决策办公。这样一讲,每个市长都会懂!」
再如神州数码,原本想要推进的是「数字城市」战略,但看到智慧城市和物联网火了,马上改头换面,自称「智慧城市」专家了。
IBM制造了概念与需求,却因安全原因,留下了极大的市场空缺,中国不得不赶鸭子上架,让大量原本从事信息化的企业来填补。
虽然这当中有些企业,后来逐步转型成功,但在产业发展早期,山寨的味道特别浓烈。
这就导致一个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初期的怪现象:用传统信息化技术手段,来行物联网之事。
因此当时有句话广为流传——智慧城市是个筐,什么都可往里装。
道尽了产业的迷茫。
不过后来这句话的主语变成了人工智能,相信今后,主语还会频频变更,毕竟太阳底下无新事。
IBM功未成,身已退,但又不得不承认,这个蓝色巨人成功煽动了中国对物联网的热情。
如果说IBM是成都布局物联网的外因,那双流就是内因,之一。
2010年10月,抢在无锡举办首届「中国国际物联网博览会」之前一周,中国(成都)国际物联网峰会开幕了。
当时参会的工信部某领导认为,这次双流办的物联网峰会,规模大,规格高,而且内容实在,概念谈得少,落地讲得多。
这场峰会酝酿了大半年时间,能获领导肯定,对当时还未撤县设区的双流来说,不枉付出的巨大努力。
该领导在峰会上还透露,早前很多城市争着要做物联网感知项目,工信部看中成都,并将此项目选择双流,看重的是双流争取此项目的积极性,以及信息化程度不是很高。相比无锡,双流拥有后发优势:新建一个智慧县城,比改建一个智慧县城,成本会更低一些。
「新建智慧县城比改建成本更低」的观点,与IBM钱大群「如果发展太完善了,要推倒重来,那就太难了」的说法异曲同工。不可否认,当时中国物联网产业布局者的认知,或多或少受到了IBM的影响。
双流布局物联网有多积极?
2009年中国高层领导发表《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将「物联网」并入信息网络发展的重要内容的一个月后,12月17日、18日,双流先后召开县政府常务会和县委专题会,就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进行研究部署,当即便成立了物联网产业推进工作领导小组。
时隔两天,双流又成立了物联网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撰写《智能医疗》、《智能水务》、《智能安防》、《智能农业》、《智能物流》和《智能交通》6个示范项目介绍书。
随后双流启动了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和物联网产业园区建设规划,在工业集中区完成了1500亩产业园的初步选址,计划建设由孵化园、加速园、产业园集聚组成的载体体系,用三年时间建成国家级产业研发制造应用基地。
此外双流还发布了一系列的配套政策与举措,包括设立1亿元的物联网产业发展扶持基金;对物联网核心技术企业按照实际费用的30%给予补助,由县内国有投资公司投资500万元参股助推发展;组建产学研联盟;积极筹办中国首届物联网产业高峰论坛等。
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双流就完成了这一系列的动作,雷厉风行,足见其布局物联网的决心。
双流的快速响应,还为成都出台国内首个中心城市的物联网产业规划奠定了基础。
2010年5月14日,成都发布《成都市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2)》,明确提出以成都高新区为高端研发区,重点打造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孵化基地;以双流县为制造产业区,重点打造物联网产品制造基地和技术成果转化中心。
而后来发布的《四川省「十二五」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也把双流纳入「一带两平台三基地六园区」的重要布局,其中「一带」指成绵乐物联网产业发展带,「两平台」分别为物联网技术服务平台和物联网人才培训平台,「三基地」为国家物联网技术研发基地、国家物联网产品制造基地和国家物联网应用基地,「六园区」则是成都高新区、双流县、绵阳高新区、乐山高新区、内江城西工业园、宜宾临港经济开发区。
相比其它高新区、开发区、工业园这些本就为承载新兴产业而诞生的区域,双流能以一个成熟区县的身份跻身「六园区」,在四川县域经济内也算独一份了。
难怪时任成都经信委副主任的李长虹在双流举办的物联网峰会上表示,成都做物联网产业,是经过长时间酝酿的,不是心血来潮,感知双流就是感知成都的一个「缩小版」。
举办国际物联网峰会后,物联网项目纷纷落地双流
成都布局物联网的另一个内因,是电子科技大学。
电子科大原名成都电讯工程学院,1956年在周恩来总理的部署下,由交通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的电讯工程有关专业合并创建而成,与西安电子科大、北京邮电大学并称「两电一邮」,属于中国信息技术领域的王牌高校。
这所让成都在全球信息技术领域都享负盛名的高校,对全球信息技术发展的风吹草动,不可谓不敏感,何况物联网与无线通信渊源颇深,电子科大如果不深度布局参与,就太说不过去了。
所以在十年前成都布局物联网的过程中,电子科大表现活跃:双流所成立的物联网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聘请了电子科大通信学院院长饶云江教授担任课题组组长。课题组成立的第二天,双流就和电子科大联合注册了成都物联网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作为推动双流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研发、孵化、推广平台。
成都物联网技术研究院自成立后的首个大项目是利用物联网技术,实施城乡医疗一体化示范工程
由此可见,电子科大在帮助双流布局物联网,进而推动成都出台物联网产业规划这件事上,扮演着极重要的角色。
而在《成都市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2)》出台后,电子科技大学光电信息学院院长蒋亚东教授更是下了一个判断:中国的物联网发展,今后要看无锡和成都。
这话并非随口说说。站在电子科大的立场来看,进入物联网时代后,如果推动所在城市成为产业高地,可以大幅提升学校在信息技术领域的话语权,因此成都务必要向中国既有的物联网产业高地看齐。这个高地,就是中国高层领导曾去调研过的无锡。
事实上,电子科大还有向无锡靠拢的动作。2010年7月,电子科大与无锡达成合作,设立电子科技大学无锡传感网技术研究中心,并计划在无锡设立光纤、无线传感、RFID 方面的三个研发中心和一个物联网技术展示中心。当年底,电子科大又在无锡成立了研究院,其主要任务就是创办和孵化科技企业,以物联网与无线传感网等领域为重点转化科研成果。
电子科大对物联网倾注了极大热情,而在这背后,亦能隐约瞥见IBM的影子——
2002年,电子科大就与IBM签署了《IBM-高校软件人才教育伙伴合作协议》;2005年,「IBM主机系统教育中心」落地电子科大;2006年,电子科技大学IBM技术俱乐部成立;2008年3月,在IBM的支持下,电子科大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开始筹建大型主机系,当年9月挂牌,这个系所培养的,基本都是针对IBM大型主机的定向人才。
外因的IBM,与内因的电子科大,成都布局物联网的两大因缘,纠缠在一起难解难分。
十年前成都是如何布局物联网的?
让我们来看看被称为「感知成都缩小版」的双流。
当年双流先从感知医疗、感知交通等老百姓切身相关的应用入手,走出了一条与无锡不同的物联网发展路线——无锡注重发展上游传感技术,双流则先找下游应用,再用市场需求来拉动产业发展。
再加上双流有比较好的电子制造产业基础,只要有市场,马上就可以生产,从而形成上下游的良好互动。
虽然《成都市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2)》提出「以技术创新为着力点,以应用示范为切入点,以标准研制为突破点,以产业集聚为落脚点」,甚至也提到了要发展MEMS传感器、微纳传感器,逐步形成传感器设计、加工、封装和测试的产业体系,但事实上成都布局物联网的重心和双流一样,偏向下游应用。
规划出台后不久,《成都市物联网示范应用工作方案》印发,点明推进发展物联网产业的三大工作原则:以用兴业、以用引智、以用引资。
成都选择从应用切入物联网产业,主要基于对当时产业基础的考量——一是生产制造业正处在高速发展期,二是缺乏创新能力强、带动作用大的物联网龙头企业,难从上游切入。而从全国布局来看,已有城市(无锡)发力产业上游了,自然也要有城市来做下游探索。
根据资料,截至2012年2月底,中国已有154个城市明确计划要实施智慧城市的建设,覆盖80%以上的二级城市,且30多个省市将物联网列为产业发展重点。
这些省市绝大部分与成都一样,定位于做下游应用。
大家都有一个如意算盘:既然无力做上游开发,那就专注下游应用,何况下游比上游更容易做大产值。
这是一个理想的产业逻辑,但成立的前提是要有上游开发的源头活水,才有下游应用的渠水清澈。
如果上游技术搞不定,那么下游应用也就不确定,成了浑水摸鱼。
正如前文所述,IBM撤走后,填补进来的大多是挂羊头卖狗肉的传统信息化公司,换个包装就宣称自己是「智慧城市」专家。
但是上游难搞啊。十年过去,物联网上游的传感技术依然是只拦路虎,就连当初从上游切入布局物联网的无锡,也不得不承认这点。
「无锡物联网产业链条上,围绕各种应用,比如物流、养老、工业互联网、车联网、能源管理等,都做得非常好了,但是在产业链的上游,即感知层中的传感器,是一个短之又短的环节。」近日无锡物联网创新促进中心主任陈大鹏在面对媒体采访时表示,传感器不仅是无锡物联网产业链的短板,也是全国物联网产业的短板。
因为难搞,所以没人搞;因为没人搞,所以越来越难搞。
人人都想抢占长江入海口的辽阔,而不愿意翻越高原雪山开掘长江源头,那又何来长江呢?
退一步来看,如果不考虑信息安全的问题,中国敞开怀抱欢迎IBM深耕物联网市场,那么是否意味着今天遍地智慧城市呢?
也许IBM技术要比中国公司高明,但是面对物联网,依然还是概念大于实质。物联网一直起不来,不光是在中国,在全世界那也是一样的。
这涉及一个新技术的生命周期问题,正如阿玛拉定律(Amaras Law)所言:
人们总是高估一项科技所带来的短期效益,却又低估它的长期影响。
在今年7月15日开幕的2021年中国(西部)电子信息博览会上,不仅发布了《成都智能物联网产业规划(2021—2025年)》,中国信通院副总工程师许志远也应邀来到博览会,分享对物联网产业发展的观察。
许志远指出,中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四个阶段:有起有落,成螺旋上升
第一阶段,2010年左右。在全球金融陷入危机的大背景下,传感技术有了很大突破,物联网概念开始兴起,出现了一些示范性应用。
第二阶段,2011-2015年。在这一阶段,物联网产业遭遇了不少发展上的困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压力,让物联网产业萌生出借鉴移动互联网的想法,但却发现移动互联网的To C玩法很难适用于物联网。再如标准的不统一,令产业山头林立,内耗严重。
第三阶段,2016-2018年。工业4.0概念提出后,人们发现了物联网技术之于工业生产的价值,工业应用成为物联网的重头戏。
第四阶段,2019年至今,物联网开始向全行业渗透,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必备基础设施,疫情更是加速了这种趋势。
从这四个阶段不难看出,中国物联网产业走了一个从高到低再到高的趋势。
这种过山车趋势,其实是一种必然,符合Gartner提出的技术成熟度曲线,是可以预测进而避免的。
产业布局如创业,领先一步死,领先半步生。成都发展物联网产业的问题就在于,布局太早,扎扎实实吃到了产业发展困惑期的亏。
从应用切入的决策本无可厚非,要怪只能怪成都选择的时机不好。如果能在第三阶段切入布局,那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不过以上分析纯属事后复盘的马后炮,当时没人把产业发展走势预判成功了,甚至连Gartner自己也没有。
根据Gartner的2011年技术成熟度曲线,彼时物联网还处于科技诞生的促动期,到大规模应用需要5-10年,乐观来看,这个时间不算很长,正好适合布局产业;但到了2013年,Gartner判断物联网进入了过高期望的峰值期,并将物联网大规模应用所需时间大幅上调至超过10年,突然之间物联网变得不再适合布局。
在2011年Gartner发布的技术成熟度曲线中,物联网需要5到10年就能成熟
但在2013年Gartner发布的技术成熟度曲线中,物联网变成了超过十年才能成熟
对物联网的误判可说是全球性的。发展一旦不如预期,新兴产业很容易就会从炙手可热的新赛道,变成众人逃离的下水道。
然而,我们不要忘了阿玛拉定律还有下半句,「却又低估科技的长期影响」。
物联网发展到今天,已经从懵懂童年到青涩少年成长为意气风发的青年。
自2016年开始,物联网走出了迷茫的青春期,找准了工业4.0这个人生新方向。到了2018年,随着IPv6、NB-IOT、5G等技术标准的相继成熟,物联网产业发展更是如虎添翼。
根据《2018-2019中国物联网发展年度报告》,2018-2019年,中国加大了IPv6、NB-IOT、5G等基础设施投资,政策聚焦车联网、工业物联网等重点领域应用,生态布局进一步优化。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物联网产业规模已超1.2万亿元,物联网业务收入较上年增长了72.9%。
而在2019年,物联网应用从闭环、碎片化走向开放、规模化,智慧城市、工业物联网、车联网等率先突破。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物联网加速融合,开启了「万物智联」、「人机深度」的新时代。
中国信通院副总工程师许志远告诉雨前顾问,经过四个阶段的发展迭代,尤其得到人工智能加持后,物联网爆发出惊人活力,同时随着5G R16标准的冻结,物联网网络基础设施也在不断加速。
不少业界机构预测整个物联网的连接数将快速增长,从2019年到2025年,物联网连接数增长会达2-2.5倍,而中国是全球物联网增长的火车头,因为中国窄带物联网的基站数和5G基站数在全球范围来看都遥遥领先。
中国信通院保守预计,到2025年中国物联网支出将超过3000亿美元,连接数将翻一番达到20亿以上。
借力人工智能,搭上5G列车,物联网产业发展前景重回巅峰。
这就可以解释了,为何在十年之后的今天,成都又开启了新的一轮物联网规划,发布《成都智能物联网产业规划(2021—2025年)》。
虽然有不少沉没成本,但十年来的布局发展,还是令成都拥有了相当的物联网产业基础。
在今年三月召开的第三届物联网产业创新发展大会(中国·成都)上,成都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透露,经过十余年发展,成都聚集有光纤传感与通信、可信云计算与大数据等部省级重点实验室以及华为双流物联网云创新中心、成都智慧系统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共100余个,初步形成在仪器仪表、通信设备、数据挖掘、解决方案及信息系统集成、物联网安全服务等领域具备相对优势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十三五」期间物联网相关企业营收年平均增长率保持在20%左右。
他还表示,成都在国内率先提出重点发力智能物联网产业新赛道,并作为全市「十四五」工业和信息化15个细分产业攻坚领域之一,锻长板、补短板、提能力,力争把智能物联网打造成为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破万亿元后又一新的增长极和动力源。
但在全国都看到物联网产业机会的当下,成都对物联网产业进行二次布局,会不会有些晚了呢?
让我们再回头看看技术成熟度曲线。根据2020年Gartner发布的中国ICT产业技术成熟度曲线,物联网的概念已经分化成了像NB-IoT、工业物联网这样的子概念,均处于泡沫化的底谷期阶段,再往后发展就会进入稳步爬升的光明期,这可能是最后的布局机会了。
在新的技术成熟度曲线中,物联网被分散成若干个子概念,分别加以讨论
同时还应注意到,并非所有物联网细分赛道都适合布局。比如Gartner预计,NB-IoT将在未来两年迎来发展顶峰,此时布局明显晚了,但工业物联网还有5-10年才会迎来发展顶峰,正处于适合布局的时间段,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地方政府将工业物联网写入「十四五」规划纲要的原因之一。
不难看出,在物联网某些细分赛道,依然具备较高的布局价值。
如今成都打算如何二次布局物联网?
成都市经信局副局长罗西临在发布《成都智能物联网产业规划(2021—2025年)》时,提出成都将从五个维度发力,重点推进「五个一」工程建设,如建设一张先进网络,夯实一个创新体系,布局一批重点产业,打造一个繁荣生态,营造一个最优环境。
其中最值得拿出来说道的,是布局一批重点产业这部分内容,大概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推动智能传感器产业快速发展,二是推动传感器芯片发展,三是推动模组向小尺寸、低功耗、高性能发展,四是重点发展物联网终端产品。
相关举措则有鼓励智能传感器和高端芯片研发生产,加快引进相关企业、补足产业链短板;落地由政府引导、市场主导、行业共享的西南地区首条8英寸MEMS研发中试线;重点支持NB-IoT和Cat1等通信芯片、模组、设备等产品研发工作,打造本地完整产业链。
从传感器研制、模组生产切入布局,属于解决物联网大规模应用成本问题的对症药,切中行业要害,也符合当下成都物联网产业发展实际需要。
更为关键的是,从目前公开的信息来分析,成都已然摒弃了从产业下游应用切入的老路,转而沉下心来做一个翻山越岭开辟源头的掘水人,此处难道不应该有掌声吗?
如果说十年前的规划,只是为了布局而布局,那这份新的规划,让我们看到了背后深刻的思考与产业研判,真正是为了发展而做出的布局。
我们殷切期盼,成都二次布局物联网,能够颠覆历史,而非重复老路。
如此,起了大早的成都,虽历经艰难险阻,但未必就会赶个晚集。
在百度中搜索成都与物联网的第二次握手
在好搜中搜索成都与物联网的第二次握手 在必应中搜索成都与物联网的第二次握手 在搜狗中搜索成都与物联网的第二次握手 |